家庭是基督門徒訓練的重要場域,因為從人一出生到見主面,家庭及其中的成員都能對家中基督徒身量的形塑帶來影響。對熟齡族群來說(本文所指的是50歲以上的人),因其生命經歷較豐厚、在家庭中的地位較高、掌握的資源較多等等,所以對家庭其他成員生命的影響也較大。
在家庭裡,一個人要成為門徒,除了可從聖經真理的知識去學習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透過平時生活中的觀察與體驗而來。例如:在客家文化中成長的人,絕大部分不需要特別去教,就可以耳濡目染而習得勤勞與簡樸的特質。因此在家庭裡,若有熟齡基督徒能成為榜樣,竭力為了回應上帝的呼召而活,這一定會有助於其他家人去認識並為上帝而活。所以,希望此篇信息有助熟齡族群,再思神給自己的呼召為何並付諸行動,藉此使自己及家人,甚至連教會中的晚輩都能得著益處。
何謂呼召
呼召的意義相當豐富,無法在此詳述;但簡單的說,呼召是神向我們每個人所發出的召喚,並期待我們回應祂。
首先,神呼召我們屬於祂,希望我們的生命能與祂相契合。例如:在哥林多前書1:9「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在這裡,這個「一同得分」其實就是要我們與基督聯合、有團契的關係。
其次,神呼召我們過公義的生活,使我們在與神、與人的關係上能活出神的心意,像是活出愛、聖潔、自由與盼望等等。保羅在加拉太書5:13就以此提醒我們:「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最後,神呼召我們服事祂、做祂的工,在教會和世界裡面去事奉祂。創世記1:27、28就是這個呼召觀念的基礎:「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從這裡開始,我們就要履行神所給人的召命,也就是照管全地、關懷別人、發展受造世界的潛力。
第三點容易受到誤解,使得許多人將工作區分成神聖與世俗的,或是屬神與屬世的,以至於認為神只會在讀神學院、當宣教士這類的事上發出呼召。但事實上,聖經中的呼召觀是要我們將生命與生活的全部連結於良善上帝的召喚;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是為了回應上帝的呼召而去求學、就業、結婚、生子、過日常生活才對,而不限於只跟傳福音有關的事。
熟齡是再思呼召的階段
對大多數基督徒來說,因為對呼召觀的了解有限,加上生活中有太多事物會分散我們的焦點(課業、工作、休閒娛樂……),使我們鮮少去思想上帝對我們個人的呼召為何。但是當進入熟齡階段後,生命中的失落事件會逐漸增加,原本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憑己力掌握的事物會越來越少,這會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現況,並進一步去想:有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什麼才是上帝要我去為祂而做的?
比方進入熟齡階段的人,在生理上也可能正經歷更年期,這個生理的變化不僅會帶來不適,也可能造成與他人關係的變化,甚至也會提醒自己健康開始走下坡、未來的日子也正在減少。這時若恰巧遇到子女離家的空巢期,種種失落事件接踵而至,很容易讓人心理出現迷惘、生活不知如何面對。
再隨著時間的進展,接著可能會需要面對父母的過世、自己的退休,有婚姻的人也可能會要面對照顧重病的配偶或配偶過世,這些事件所帶來的衝擊都比上述更年期、空巢期的衝擊更強,至終發人去思想:什麼才是有意義的?到底接下來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並為神而活?所以若是能及早釐清上帝給自己的呼召為何,縱使失落事件仍舊會逐一發生,但因著已經開始操練定睛在祂身上來面對生命的挑戰,我們漸能展現「四面受敵,卻不至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哥林多後書 4:8)的生命態度。
如何辨識呼召
要釐清神對我們的呼召為何,通常不是一蹴可幾的;但透過下面幾項指引,相信能有助於辨識神在我們身上的呼召。
第一,上帝會藉著我們的興趣來指引我們。有的人樂於投入音樂活動,有的人則享受在思考與研究的工作中,也有的人對與人互動的事務感到有興趣,這些情形都可能是上帝放在我們裡面,要我們藉此來服事祂、回應祂對我們呼召的方式。資深的歌星李麗華,從小就喜歡唱唱跳跳,也能在歌唱方面展現其專業,所以到現在仍在一些社區大學及教會教歌唱,並藉此分享信仰及上帝的愛,且樂此不疲,就是一個按著其興趣來回應上帝呼召的例子。
若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目前也有嚴謹的心理評估工具可協助我們去進行探索。由於我們很難了解自己的全貌,加上環境未必能幫助我們看見自身的熱情所在,所以透過一些輔助工具來探索自己、屬靈肢體的代禱與回饋,都能幫助我們了解神所給我們的呼召為何。當瞭解自身呼召之後,不僅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動力與方向,有助我們對時間與資源能做更好的分配,甚至可讓自己成為晚輩學習門徒生活的榜樣,可見釐清自身召命,對我們活在上帝的心意裡是何其重要。
第二,天賦與才華是神所賜的,藉此讓我們在世上服事鄰舍。這些恩賜與才華基本上終生不變,就算你可能把它忽略了,但到老年還是可發掘出來。比如說善於照顧嬰幼兒的能力,這也可以成為回應上帝呼召,據此服事他人的恩賜。
第三,上帝造我們的個性基本上終生變化不大。有的肢體談到信主經驗時會說:上帝完全改變了我的性情。事實上信主不會改變人的本性,而是使之擺脫罪的捆綁與轄制,以致活出神所造的生命原貌。這提醒我們也可以從自身個性,來思考呼召與服事的方向。舉例來說,活潑外向、樂觀自信的人,便適合去投入開創新的外展工作,例如:關心社區中的獨居老人。
第四,環境會塑造我們的呼召感。我們的出生、家庭背景、教育與工作經驗,甚或身體與情感的能力與限制都是重要一環,有助我們辨識自己的呼召。例如:前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少將,因出生於貧困的家庭,使得他退休後選擇投入幫助貧困家庭中的兒童及青少年,以食物銀行的方式,供應他們所需。
最後,上帝有時也會直接顯明祂的心意。對某些人,祂會直接說話,或者在他心中留下強烈印象,使之揮之不去;對另一些人,祂會讓他們腦海中突然浮現經文等等都是。就像主耶穌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呼召使徒保羅,(參閱使徒行傳22:1-21)便是一例。
上述指引有助釐清神的呼召為何;但更重要的,則是我們需要活在肢體關係中,如此不僅有人可以為我們代求,也有助於確認個人所認為的呼召是否正確,因此在思索呼召時,別忘了應回到信仰群體中。
連結至官網獲得最新消息:http://tgcga.org/